国家安全教育融思政 数字安全素养育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公开课活动
日期:2025-04-30 14:33:18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国家安全教育融思政 数字安全素养育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公开课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持续深化国家安全教育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29日,在雨花校区1-1-3教室开展了一场以“新时代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此次公开课由王小菁老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代表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索思政教学新路径。

 

教学理念创新:三维模式激活课堂

课堂上,王小菁老师采用“理论+案例+互动”三维教学模式,以“思辨学法”开启课堂。举出多种日常不经意的行为却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例来请学

生分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风险。

课程设计构建打造思政教学闭环

课程精心打造“国家安全理论框架-重点领域解析-学生责任认知”教学闭环。在讲述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时,采用“重点领域解析—国家怎么做—我们怎么办”的三部曲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领域的安全问题认识,贯彻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同时学生也懂得了该怎么做。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了“国家各重点安全领域”认知模型。

聚焦数智骗术:提升数字防骗技能

王老师引入了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期间披露的典型案例。其中,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人工智能、数据,结合社会工程学原理侵犯个人隐私进行诈骗的案例引发学生热议。实施诈骗时,他们利用AI换脸和语音合成技术进行伪装,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切断被害人与亲人的联系,结合社会工程学原理,通过巧妙的语言节奏和情绪引导干扰判断,诱导受害者转账。这一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网络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课后,听课教师对王小菁老师的授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把握精准,案例选取新颖且具代表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们还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研讨氛围浓厚。

此次公开课为学院教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海燕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公开课常态化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培养有强烈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一审:兰花 二审:李雄  三审:李海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