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的四个着力点
日期:2025-10-08 15:07:34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的四个着力点

魏菊枝    

摘要:高职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对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聚焦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的重点内容,从明晰定位、凝练特色、勾勒轮廓、以评促建四个着力点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塑造路径,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使高职思政课的教学“通天线、接地气”助推高职思政课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四个着力点

中图分类:G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良好的课程形象关系到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和接纳。推动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既是当前持续推进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性的重要使命

一、明晰定位:规范高职思政课的基础形象

明确课程性质,坚守育人主阵地。思政课的性质、属性与地位是其发挥育人效能的根基。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思想性,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明确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内核,可以让课程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频,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阵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思政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说服人,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让理论从书本走向生活、扎根现实土壤。清晰把握这一性质、属性与地位,有助于确保思政课始终锚定育人方向,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成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

优化课程内容,筑牢教学根基。要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化地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立足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把理论要点与职业教育规律、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实践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内容既要有政治高度又要有理论深度,要通过系统化内容重构,保持理论深度,提升针对性,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实践指引,夯实课程育人的内容根基。

创新课程形式,提升教学吸引力。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为课程形式创新提供了遵循。应立足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推动“课堂讲授+情境体验+项目实践”多维融合。例如,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红色场景,在行业案例解析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校企联合打造“车间思政”现场课堂。将“移动”思政课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思想伟力,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衔接。形式创新是让理论“活起来”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多元创新的课程形式中深化认知,使思政课从“抽象说教”变为“生动体验”。

二、凝练特色:突出高职思政课的标识形象

强化政治性形象,把握正确方向。高职思政课应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政课的基础功能在于政治引导。高职思政课将政治标准贯穿教学全过程,但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把党的创新理论与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在行业案例中彰显党的领导优势,于技能培养中融入政治认同教育。同时,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是塑造高职思政课政治性形象的重要支撑,二者构成“主体素养—课程形象”的内在逻辑闭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坚定性决定了课程的政治纯度。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将政治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政治引领”,使课程树立“接职业地气、含政治底气”的鲜明形象,彰显“关键课程”政治标识,培育政治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理论性形象,提升教学深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职思政课应讲深政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感悟力、政治落实力。高职思政课应讲透学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高职思政课应讲活情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寓理于事、就事论理、析事明理,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凸显思想性形象,引领价值追求。高职思政课的思想性塑造,核心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将价值引领嵌入职业发展认知。立足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通过解析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的思想内核,在专业伦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明晰“为谁创造价值”的问题。同时,要避免将思想引领等同于知识传授,而是通过辨析职业场景中的价值冲突,引导学生在技能提升中筑牢思想根基,使课程成为引领青年追求崇高价值的精神灯塔。

三、勾勒轮廓:打造高职思政课的目标形象

贴近学生生活,塑造生活化目标形象。高职思政课应打破“悬浮式”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成长困惑,将理论观点转化为生活话语增强吸引力。例如,结合实习就业中的权益维护解析法治思想,通过校园生活中的互助场景阐释集体主义,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选择探讨人生追求。使抽象理论扎根生活土壤,让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中感知思想力量,在生活体验与理论认知的互动中深化认同,让思政课成为贴近青年、融入生活的“精神向导”。

贴近学生专业,塑造专业化目标形象。高职思政课应紧扣专业特色,构建“思政+专业”融合机制。例如,在机械专业课程中讲解工匠精神的敬业担当,于护理专业课程中阐释医者仁心的价值追求,在电商专业课程中解析数字经济的诚信原则。通过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相统一,使理论教育贴合职业场景。专业场景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应让学生在专业认知中领悟思政内涵,实现“铸灵魂”与“学技能”的协同育人,彰显高职思政课的专业辨识度。

贴近学生兴趣,塑造趣味化目标形象。高职思政课应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将理论内核转化为趣味载体。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用情境剧演绎职业伦理困境,以技能竞赛融入劳模精神传承。通过弹幕互动、微课短视频等青年化表达,让理论传播更具穿透力。趣味性是思想传播的催化剂,要避免说教式灌输,转而以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思政理论,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温度,又充满青春活力。

四、以评促建:构建高职思政课形象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的全面性。高职思政课形象评价应构建“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行业反馈+社会监督”的多维体系。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捕捉其对课程的直观感受;纳入同行专业审视,校验教学的学理严谨性;吸收行业企业意见,评估课程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实际成效;畅通社会反馈渠道,考察课程育人的社会认可度。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既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又能从不同维度映照课程形象的真实样貌,为形象优化提供全面依据。

设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突出评价的针对性。高职思政课评价指标应紧扣“育人实效”核心,既包含政治性指标,如理论传播的准确性、价值引领的方向性,也涵盖职业适配度指标,如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对职业精神的培育成效,还应纳入学生发展指标,如政治素养提升度、职业伦理践行度等。指标设计要避免“唯分数”倾向,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注重体现增值性评价使评价既能丈量课程形象的“高度”,又能校准贴合高职学生成长的“精度”,真正发挥评价对形象塑造的导向与校准作用。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课程持续优化。评价反馈应构建“收集、分析、整改、再评价”的闭环体系,将评价数据转化为具体改进清单。针对学生反馈的“理论与职业脱节”问题,可深化“思政+专业”融合设计;对行业企业指出的“职业精神培育不足”问题,强化劳模案例教学。通过定期发布整改报告、公开改进成效,形成动态优化机制。反馈是形象迭代的导航仪,应让评价结果真正反哺教学实践,推动高职思政课形象在螺旋式上升中持续贴近育人需求,实现内涵式发展。

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明晰定位夯基、凝练特色铸魂、勾勒轮廓聚力、以评促建提质,实现多维属性深度融合,塑造高职思政课的多维立体形象。持续擦亮“关键课程”底色,让课程形象既立得住“魂”又扎得稳“根”,真正成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熔炉。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3C0690);2025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25CSSKKT64)]

 (一审:肖敏勤  二审:兰花  三审:李雄)




相关链接